您好,拥有健康就是幸福!欢迎访问临沂恒任耳鼻喉医院官方网站!

传统医学助力阻击慢性鼻炎

2022-4-7 8:08: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1155

慢性鼻炎会影响患者鼻腔的呼吸、过滤灰尘、调节胸腔负压、嗅觉等功能,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如夜间呼吸不畅,睡眠深度不够导致睡醒后易疲劳;长期张口呼吸会造成颜面部骨骼发育畸形;异常的嗅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甚至职业选择和发展等。

如何“认出”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或黏膜下的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仍然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的疾病。慢性鼻炎临床症状通常包括鼻塞、多涕、嗅觉减退、头痛头晕、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

慢性鼻炎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大类。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主要特征是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的局限性及弥漫性增生肥厚,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逐渐发展而来。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典型症状包括:

鼻塞时轻时重活动较多、温度较高时鼻塞症状减轻,反之鼻塞症状加重。

鼻塞忽左忽右侧卧时,侧卧位一侧鼻塞,另一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换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症状。

经常性流涕一般情况下鼻涕呈半透明黏液,继发感染后会出现浓稠鼻涕。

影响多个部位有间断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等症状。

如果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双侧鼻腔的持续性鼻塞,鼻涕不多,但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并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就有可能已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鼻炎的形成原因

慢性鼻炎的形成原因因人而异,有可能是受单一因素影响,也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这些影响因素既包括患者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也包括患者职业环境等。

职业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橡胶制造业、氟作业相关人员以及接触甲醛较多的人员慢性鼻炎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水泥、烟草、粉尘、油漆等刺激性较强的气味易使鼻黏膜受到刺激和损伤有关。因此,在有刺激性较强气味或者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需特别注意慢性鼻炎的防治。

个人因素内分泌失调、长期便秘、患有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易发生鼻黏膜长期或屡发性充血,从而更易诱发慢性鼻炎。此外,烟酒过度、缺乏维生素A或维生素C、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也会影响鼻黏膜健康,进而增加慢性鼻炎的患病率。

辨证施治中医“出招”

中医有“鼻窒”“鼻齆”“鼻聋”之说,其实都是指慢性鼻炎。《普济方》曰,夫鼻塞气息不通者……窒塞既久,而息不能出入也。《外科证治全书》载,鼻窍常塞,不闻香臭……

对于慢性鼻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多因正气虚弱,伤风鼻塞反复发作,余邪未清而致。如《灵枢·本神》认为“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诸病源候论》提到“风冷邪气入于脑,停滞鼻间,即气不宣和,结聚不通,故鼻塞也”;《圣济总录》认为“盖鼻之窒塞,或冷风乘肺,或肺经壅热,冷热固异,其塞则一,皆肺脏不和,气不宣通故也”。

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炎讲究标本同治,临床治疗以宣肺或补肺、通利鼻窍为基本治疗方法。

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该类证型主要表现为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轻时重,涕黏少,遇寒时症状加重,头微胀不适等症状。治宜补益肺脾,通散鼻窍。可用党参35克、茯苓25克、黄芪50克、白芍20克、柴胡10克、升麻8克、辛夷花15克、白芷20克、五味子8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早晚各1次,两周为1个疗程,服用1~2个疗程。

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该类证型主要表现为鼻塞无歇时,涕黄稠或黏白,嗅觉迟钝等症状。治宜调和气血,化瘀行滞。可用当归12克、白术15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川芎12克、辛夷花15克、菊花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苍耳子10克、甘草6克、郁金12克。水煎内服,早晚各1次,两周为1个疗程,服用1~2个疗程。如头痛,可另加白芷15克、蒿本12克;痰多则另加南北杏各10克、桔梗12克。

除了内服用药,外用中药方剂提取物滴鼻、塞鼻和熏蒸等方法也对慢性鼻炎有良好辅助治疗效果。

滴鼻法可选鹅不食草10克、丁香10、细辛10克、桑枝10克、白芷10克,用适量香油炸后去渣,再放少许冰片,然后过滤取汁,用于滴鼻,上述两种证型皆可用。

塞药法药物直接接触鼻黏膜,达到提升毛细血管的伸缩性、减少渗出与损伤、消炎等目的。常用丁香、薄荷、细辛等具有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在溶剂中浸泡后制备。

熏蒸法慢性鼻炎属于有瘀阻鼻窍,故宜以行气通窍医治,所用药物与上述两种方法相近,通过熏蒸使肺气宣通、血脉通利,达到鼻窍清利、气息通畅的效果。其具体方剂需要临证而定。

除了应用药物,中医师还可就地取材,根据患者症状,采取耳穴、针刺、艾灸、穴位埋线、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对鼻炎患者辨证施治。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注意慢性鼻炎的预防。应避免经常处于刺激性较强的气味或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实在无法避免的话,则应佩戴相应防护器具。另外,应当提高警惕,如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持续一周以上,应及时就医,给予适当的干预,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QQ浏览器截图20210907103936.jpg